您的位置:网站首页->广西 -> 正文

广西奏响“一带一路”主旋律的音符

时间: 2018-02-01 16:04:59 来源: 广西新闻网

 

奏响“一带一路”主旋律的广西音符

 

  广西成立北部湾港,对原先分属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管理的港口进行跨行政区域整合,实现了港口吞吐量稳步增长,2016年北部湾港累计完成吞吐量1.396亿吨,同比增长9.02%。图为繁忙的钦州港区集装箱码头。

  这是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文明盛举,是造福各国人民的全球化盛宴,是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时代主旋律。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进度和成果。

  面对千年未有之大战略、大布局、大机遇,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肩负起总书记赋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克难攻坚,锐意进取,着力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奏响了“一带一路”主旋律的广西音符。

  定准坐标——

  大任何以降广西?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通陆上丝绸之路。当时的广西合浦,就已经开辟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成为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

  沧海桑田,几经沉浮。如今,渐被历史长河淹没的丝绸之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重新复苏,凤凰涅槃。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对广西的定位,是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一个格局,广西发展这盘棋就走活了。

  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三大定位”的提出,不仅为广西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开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推动广西腾飞崛起注入了强大动力。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广西沿海沿江沿边,处在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连接着中国与东盟两个广阔市场,既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也是东盟国家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海陆通道。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广西经过多年努力,对外经贸和人文交流更加密切,渠道更加畅通,形式更加丰富,区位优势、联通优势、平台优势、人文优势日益凸显,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窗口。

  涛声越千年,风起再扬帆。在担当新的历史使命中,广西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服务与融入“一带一路”中扮演好自身独特的角色。

  互联互通——

  为大鹏展翅疏经通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曾形象地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高速县县通、高铁市市通、民航片片通、内河条条通——按照“十三五”规划确定的这一目标,广西加快出海出边出省大通道建设,努力形成上联滇黔湘、下通粤港澳、衔接“水铁公”、对接东盟的高效便捷运输网络。

  从“路网末梢”到“区域枢纽”,广西铁路实现了华丽转身。近3年来,广西高速铁路从无到有,里程已达1737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并形成了“东进、西联、北通、南达”高铁路网,不仅与四个邻省实现高铁直通,还与国内15个省会城市实现动车当日到达。“广西高铁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不仅方便了国内民众,对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南宁铁路局客运处处长麻寒松表示,越南等东盟国家的游客从广西入境后,可乘坐动车到广西周边任一省份旅游。

  目前,广西毗邻东盟的主要边境城市均已通达高速公路,南宁、桂林机场已开通与东盟9个国家的23条航班航线。广西北部湾港与7个东盟国家的47个港口建立海上运输往来,定期集装箱外贸班轮航线达29条,年货物吞吐能力超过2亿吨。来自澳大利亚的巴拿马籍“康馨海”号装载着11万吨煤炭顺利靠泊铁山港,再次刷新了北海靠泊吨位船舶纪录。

  为更好发挥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作用,广西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海路,着力建设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金融合作中心、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畅通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一条是陆路,力争向北打通经贵阳至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的高速铁路,向南建设联通中南半岛的陆路大通道,为构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合作走廊提供交通支撑。

  如今,从重庆出发,经广西北部湾港,贯穿中南半岛连接新加坡的“渝桂新南向通道”,正在全力推进。

  “目前,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已参股北部湾港口建设。”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周小溪告诉记者,作为中国和新加坡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渝桂新”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一旦打通,将极大增强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物流成本和时效两个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通道意义。

  “把‘南向通道’打造成为中国‘一带一路’的示范项目,不单是看重庆和西南省份借道北部湾港出口到海外的货量,反过来的北向贸易同样值得期待。”新加坡太平船务集团董事总经理张松声举例,马来西亚的咖啡从新加坡出海到钦州港,可一路北上分拨到云南、重庆、四川,再通过重庆的“渝新欧”班列,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到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这将改变东南亚货物目前经由伊朗中转的旧有方式。”

  打造国际大通道,不仅东南西北各个方向要“通起来”,海陆边江空各类交通网络也要“联起来”。当前,广西正积极推进江海、铁海、陆航间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通“毛细血管”,实现无缝衔接。同时,大力发展北斗导航、大数据、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产业,高水平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

  开放合作——

  构建四维四沿新格局

  广西的差距在开放,希望也在开放。顺应“一带一路”建设新要求,必须以扩大开放激活力、谋出路。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推动开放发展,构建四维支撑、四沿联动新格局——强化四维支撑,向南开放,拓展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向东开放,提升对粤港澳台及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开放合作水平;向西向北开放,增强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功能;向发达经济体开放,主动对接先进生产力。

  自治区党委、政府专门召开全区开放发展大会,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

  围绕构建四维支撑、四沿联动新格局,广西多措并举,对外开放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一方面,继续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合作。连续成功举办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各国企业申请展览面积、实际安排参展企业总数、参展专业客商人数、举办论坛和活动数逐年增长,普遍反映展位供不应求。数据显示,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时,双方贸易额只有79.6亿美元。2004年首届东博会举办后,双方贸易额实现1000亿美元;2015年更是达4720亿美元,是1991年的59倍。东博会服务范围已从中国-东盟“10+1”拓展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10+6”乃至更大区域,成为增强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有效公共平台。

  与此同时,广西积极打造投资合作平台,参与泛北部湾、大湄公河次区域、澜沧江-湄公河等多区域合作,加快推进中马“两国双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国·文莱玉林健康产业园、中泰崇左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一大批项目已签约入园。“十二五”期间,广西外贸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2015年外贸进出口逆势上扬,增速居全国前列,其中边境小额贸易额在全国边境省区中排第一位。

  另一方面,全面拓展国内区域合作。位于肇庆和梧州交界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是我国目前唯一横跨东西部的省际合作试验区,截至今年1月,试验区招商引资入区企业达到24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近200亿元,成为新的“投资洼地”。此外,广西还积极推动建立贵广、南广、云桂高铁经济带和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以及跨省扶贫合作产业园区、滇桂黔民族文化旅游区等。目前,湖南永州与广西桂林已开启湘桂城市圈全域旅游合作新路径。

  先行先试——

  从改革创新中找动力

  今年4月,记者在广西钦州保税港区采访时看到,在这个离东盟最近的中国保税港区,已建成11个码头泊位,开通15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吸引300多家中外企业落户。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桑田的变化,折射的是广西人“跳出广西看广西”的视野,和从改革中找动力、从创新中寻活力的思路。

  先行先试绘新图。2006年3月,一个后来被称为“湾办”的机构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挂牌成立,在全国创造了跨区域进行统筹协调的新模式。与此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还组建了广西北部湾银行、北部湾投资集团、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三大融资机构,创新投融资平台,率先探索建立石化、冶金产业发展负面清单机制……

  同时,原先分属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管理的港口,2007年2月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广西北部湾港。广西开创了全国沿海港口跨行政区域整合的先河,三港统一规划、打包建管、一致对外。2016年,在航运业持续低迷、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北部湾港吞吐量稳步增长,累计完成吞吐量1.396亿吨,同比增长9.02%。

  为让西南腹地的物资快速出海,广西还协调开通了昆明到北部湾港的海铁联运专列,源源不断的货物通过专列直接登上海轮,运送到青岛、大连甚至东南亚、欧洲等地。“现在整箱操作不用装拆,省去很多中间环节。”广西北港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说,“专列开通后,港口国际运输的效率提高50%,成本降低12%。”

  改革贵在担当,重在实干。

  作为中越边境最大的陆路口岸,东兴市是201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三个国家级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之一。以前,当地边民互市贸易不能用人民币直接结算,而且正规渠道手续繁琐,“地摊银行”一度盛行。为此,东兴市充分利用滇桂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创新边贸结算模式,对越南自然人发放“跨国经营证”,并集中在互市贸易区统一经营和结算。如今,东兴市创造了第一个人民币与越南盾特许兑换业务试点、第一个东盟货币服务平台、第一家跨境保险服务中心等三项“全国第一”。得益于此,去年东兴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和互市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0.8%和102.9%,实现逆势上扬。

  在广西另一个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凭祥市,全国第一个国检试验区于去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该试验区实行不同于一般贸易的检验检疫监管方式,在确保疫病疫情和质量安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边境贸易‘快验快放’和‘优进优出’。”自治区检验检疫局局长孙世和认为,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检验检疫几十年来对边境贸易监管的常规惯用做法。

  带动效应——

  企业“走出去”蹄疾步稳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东盟市场,广西“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去年中老铁路的开工建设,广西柳工集团生产的装载机和挖掘机受到项目各分包商的青睐。“柳工集团可以根据不同施工单位的差异性,为整个铁路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市场保障方案,彻底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柳工集团董事长曾光安告诉记者,集团借助这一模式将业务拓展到了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预计今年柳工设备在“一带一路”国家中销量将会有大幅提高。

  “柳工集团目前已在135个国家拥有400多家海外经销商,10个海外子公司,7个海外配件中心,两家海外制造工厂。”曾光安介绍,经过10多年的国际化战略布局与运营,柳工集团在海外的知名度、品牌效益得到各国客户的高度认可,也聚积了大量的渠道资源和人脉资源,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柳工集团早已建立起强大而又成熟的销售服务网络,成为国内外工程施工客户的首选品牌。

  柳工集团“走出去”的生动实践,是一批广西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浪潮下,深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成功典型。

  据了解,“走出去”的广西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合作方式已从原来单纯进出口贸易,发展到投资、合资、跨国并购、对外承包工程、组成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投资领域拓展到实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投资区域也从以香港地区和东盟国家为主,不断向欧洲、非洲拓展。

  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参股40%的关丹港建设运营一年多,即实现吞吐量和营业收入两个指标翻番;广西水电工程局下属的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与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包的越南首座绿色水电站占化水电站,年发电量达2亿千瓦时;玉柴集团在奥地利、德国和美国设立了研发基地;柳州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在印度、埃及的生产基地已投产运营,在印尼的汽车整车制造项目也在建设当中……

  “十二五”期间,广西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达53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7倍。截至2015年年底,广西境外投资企业达635家,投资目的地主要包括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毛里塔尼亚、安哥拉、印度、波兰、澳大利亚以及香港等7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工程承包也取得新进展,累计完成营业额40亿美元,项目涉及房建、道路建设、电力安装、工业制造通信等多个行业。

  广西北部湾发展研究院院长吕余生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不断加强,广西优势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极大提升了自身和东盟国家的产业工业化水平。

  挽海弄潮联四方,八桂腾跃起风云。站在中国对外开放合作前沿的广西,正以更加自信的气度、更加开放的胸襟走向世界。